什么是质押和抵押,了解这两种方式如何影响您的资产安全
质押和抵押作为常见的担保方式,在商业和金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两者都是以物抵债,但其本质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法律效果。
一、定义及本质
(1)质押:指当事人将其所有权或使用权归属于自己的动产移交给债权人,以担保债务履行时返还相应资产或出售所得金额,并在合同约定情况下享有收益权利的一种担保方式。
(2)抵押:指当事人将自己对某个不可分割的动产或不动产设定优先占有、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来担保债务履行时返还相应资产或出售所得金额,并在合同约定情况下享有收益权利的一种担保方式。
二、成立条件
(1)质押:当事人必须将该物实际控制转移给债权人并采取书面形式;需具备主张清晰明确且符合法律规范等基本条件;正常情况下只能设立单独质押而不能与他项权共存。
(2)抵押:当事人必须依法取得该物权归属证明,并按照相应程序完成登记手续;抵押物必须是不可分割的动产或者不动产,其价值也要高于债务担保之额度。
三、权利效力
(1)质押:当债务人未及时履行债务,则有权追究对该物的保有和处置权;经过司法裁决后,在清偿优先级上排在一般摆渡前面。同时,若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收益权则可以享有收益。
(2)抵押:当实现了担保物所得款项后,垫付完相关费用外还能够提前从所得款项中提取自己的担保金并占据优先位。如果出现最高额授权情况,则以这个额度为限进行赔偿。
四、解除方式
(1)质押:还清全部欠款后自然失去效力;由双方签订书面协议表达需要解除时发生;当事人依托根据合同设立的条件执行其中任何一个即可使其消失。
(2)抵押:还清欠款并注销登记即为有效解除方法;通过转移所有波及到詹规范涉及到内容等多种部分亦可能导致抵押失效。
质押和抵押在实践中都有着其独特的使用场景和法律规范,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对于债权人、债务人来说,在明确担保方式时应该注意到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在合同中进行详尽约定以避免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即答官方结合法律法规整理并原创发布,因内容方向的特殊性,如发生某个段落有相似之处,属正常现象。禁止一切碰瓷行为,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