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必看,拖欠还款超过几天就可能面临诉讼
在借款合同中,一般会注明贷款的还款期限和逾期利息等相关条款。如果借方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履行还款义务并未经出借方同意延长,那么就构成了违约行为。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强制执行担保物抵押权或者罚息、违约金等。但是对于个人之间的借贷纠纷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首先是当事人必须进行调解协商后仍无法达成一致;其次是已到达《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
那么这个时效期限具体指多久呢?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司法解释或者当地政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通合同纠纷的时效期限都为2年。也就是说,在你拖欠对方超过2年后,出借方便无力通过司法手段来要求被告支付所欠金额。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着刑事责任上的问题,并不受该2年时效制度影响。例如恶意逃还债务或者通过诈骗等手段获取的贷款,属于犯罪行为,涉及到的刑事责任时效期限比较长。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借贷纠纷,应该及时与对方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已经超过2年并且无法达成一致,则出借方要求强制执行担保物抵押权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还款过程中如有问题应当尽早联系相关机构以避免违约和损失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即答官方结合法律法规整理并原创发布,因内容方向的特殊性,如发生某个段落有相似之处,属正常现象。禁止一切碰瓷行为,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