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微信聊天表示债务免除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即答编辑7个月前 (09-14)普法百科46

互联网日趋发达,网络聊天成为人们的日常沟通方式。当使用聊天工具进行聊天时,对于民事主体之间合同订立、权利的设立和表达等行为,在法律上是否会被认可?

微信聊天表示债务免除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王某与张某系朋友关系,2018年张某因开店急需资金周转,便分多次向王某借款,王某共向张某转账10.5万元 。2022年7月,两人微信聊天,王某向张某发消息称,“你把我借朋友的8万元还我就行了,我的钱你可以去还其他债”,张某后向王某回复称 “要是有钱一定会还”。后因张某未偿还借款,王某将其起诉至法院。原告王某认为上述聊天记录是基于张某还钱,但张某一直没有还款,所以主张10.5万元债务合情合理。被告张某认为原告王某在微信聊天中免除减少2.5万元的债务,所以现在债务只剩下8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债务免除是单方法律行为、无因行为,根据债权人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债务消灭的法律效果,无论其债务免除的原因是否成立,均不影响免除的效力,王某的表示并未附任何条件和期限,且在其作出明确表示后,张某并未予以拒绝。王某不能以未偿还借款等原因而否认债务免除的效力。最终,法院判决支持原告8万元的债权。

法官提醒: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将“手机短信、****、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确立为电子数据,手机上聊天不再只是随便聊聊天而已,微信聊天记录成为打官司的正式证据。因此,大家在网上聊天时应当谨言慎行,不能因为是微信聊天就放松警惕,一句可以构成单方法律行为的话足以产生设立或者解除权利义务的法律效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即答官方结合法律法规整理并发布,多数内容为本站原创。极少部分为转载文章,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投诉邮箱:it137fx@163.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77cxw.com/fl/47652.html

标签: 法律法制

“微信聊天表示债务免除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的相关文章

出资证明书应载明的事项有哪些

出资证明书应载明的事项有哪些

出资证明是证明出资的书面证明,出资证明在有些时候需要用到,那么在出资证明中需要写的内容包括什么?网友咨询:出资证明书应载明的事项有哪些律师解答:出资证明书的法定记载事项有五项:1.公司的名称;2.公司成立日期;3.公司的注册资本;4.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出资的数额和出资的日期;5.出资证明书的编...

网络运营者不履行安全保护义务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网络运营者不履行安全保护义务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网络,是指由计算机或者其他信息终端及相关设备组成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交换、处理的系统。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网友咨询:...

承包期内发包人可以收回承包地吗

承包期内发包人可以收回承包地吗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根据法律规定,在特定期限内占有、使用农村土地的一种权利。在承包期内,承包人有权合法使用土地、收获农作物和经营林地、草地等资源。  网友咨询:  承包期内发包人可以收回承包地吗  律师解答:  承包期内发包人不可以收回承包地,当然法律对承包地的收回有特别规定的情况除...

借钱写了欠条能不还吗

借钱写了欠条能不还吗

一、借钱写了欠条能不还吗1、借条写欠字不一定就不需要还钱了,若是在将借条的借字写成了欠字之后,从内容上依旧能判断出债务关系存在,那么借款的一方就依旧需要还钱。且即使书写的借条存在瑕疵,那么出借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之后,也可以拿出其他证明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来维护自己的债权。2、不慎将借条协商欠条,并不...

消费者买到“问题车”该如何维权

消费者买到“问题车”该如何维权

 现如今,汽车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或者个人必购的大件之一。当汽车出现质量等问题,由于取证难、鉴定难、沟通不畅、投诉无门等众多原因,让车主的维权之路十分艰难。  网友咨询:  消费者买到“问题车”该如何维权?  律师解答:  1、我国有汽车“三包”政策,所谓“三包”就是指因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对其进行包修、...

交通肇事逃逸,驾驶证是否会被吊销

交通肇事逃逸,驾驶证是否会被吊销

一、交通肇事逃逸,驾驶证是否会被吊销交通肇事逃逸,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